随着大米价格飙升至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正使人们再次担心,对于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来说——粮食成本将变得更加昂贵。
大米在亚洲和非洲数十亿人的饮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东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大米占人们总卡路里摄入量的60%,而在孟加拉国等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
(资料图)
最近的价格飙升给本已受极端天气和乌克兰冲突升级影响的全球粮食市场增加了压力。作为亚洲基准的5%破碎率泰国白米跃升至每吨648美元,为2008年10月粮食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干燥的天气威胁到泰国的收成,同时占全球贸易量40%的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加强了出口限制,以保护其本地市场。
华盛顿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Joseph Glauber表示,“大米价格上涨将加剧粮食通胀,尤其是对亚洲主要大米消费国的贫困家庭而言。当一个国家实施出口禁令时,其他国家往往会效仿。世界上的穷人将是最大的输家。”
由于各国政府希望确保充足的粮食储备,对全球供应紧张的担忧日益加剧,从而放大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风险。厄尔尼诺天气模式的回归,可能导致亚洲依赖水源的稻米作物干枯,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未来焦点:米价将会渐进上涨还是一路狂飙?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Peter Timmer研究粮食安全已有数十年,他表示,“相较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出现以及俄罗斯对乌克兰小麦和玉米出口港口的攻击升级之前,大米如今已更为昂贵。”
他预计,在未来6到12个月内,每吨价格可能会再攀升100美元。
Timmer曾在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与亚洲各国政府合作制定应对政策。他表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价格上涨究竟是渐进的——能够让消费者有时间在没有恐慌的情况下进行调整,还是会迅速飙升到每吨1000美元或更高。”
2008年,当时主要的大米生产国,尤其是印度和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导致大米价格曾飙升至1000美元水平以上。
世界上大部分大米都在亚洲种植和消费,那里的农民目前正在努力应对热浪和干旱。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泰国正在鼓励农民改种需水量较少的作物,而印尼主要大米产区的农民则正在种植更为抗旱的玉米和卷心菜。
马来亚投资银行集团高级经济学家Chua Hak Bin表示,最大的风险在于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化是否会破坏农业生产,并推高整体食品通胀。
他指出,“这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出口管制,从而加剧全球粮食短缺和价格压力。 鉴于食品在消费篮子中的权重较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容易受到此类食品价格冲击的影响。”
尽管如此,许多消费国政府实施的严格价格控制和粮食补贴,仍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Chua表示,目前的情况看起来仍“相对温和”。
(来源:财联社)
关键词: